• <input id="cke4o"><code id="cke4o"></code></input>
  • <object id="cke4o"><s id="cke4o"></s></object>
  • 網站首頁幻燈
    “打疫苗非常重要,一定要盡早打”
    ■嘉賓在大會分論壇上分享觀點。 韓 星 攝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在王辰、李蘭娟、張文宏等與會專家學者看來,疫苗仍是當下控制疫情的最有效手段,我國正在有序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大疫苗接種力度,加強對外來輸入的控制。同時,也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平臺,將中國經驗傳遞給全球其他國家,為世界人民健康作出貢獻。

    疫苗是控制疾病最有效手段

    “疫苗是控制疾病,特別是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二屆大會期間舉辦的“人人享有免疫與預防”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在演講中這樣“開篇明意”。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就要考慮將已有疫苗、診斷和治療工具等推廣使用,真正將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最大化?,F在,世界各國都將疫苗研發和注射上升到了國家意志和國家行為,中國的疫苗也正在迅速推廣,在下一步疫苗接種過程中,‘急而不亂’是我們要考慮的關鍵問題。”王辰說,全球在疫苗的研發和接種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以推廣,中國也有經驗可以“輸出”。

    對于疫苗接種的重要性,王辰還從“醫防結合”的角度進行了闡釋。“所謂‘醫防結合’,‘醫’里面天然就包括‘防’。”王辰介紹,醫學包括防、診、控、治、康五大板塊,其中,“防”是預防得病,“診”是確診得病,“控”是防止小病變大病、防止一人傳多人,“治”是糾正生病的狀態,“康”是促進疾病在時間和程度上進行恢復。“而疫苗不僅作用在預防階段,對控制病情傳染、診斷、治療、康復等方面都有直接或間接影響,與衛生政策、群體健康觀念等也息息相關。”王辰說,“防、診、控、治、康就像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枝,在推廣疫苗注射方面,我們更需要‘醫’和‘防’協同。”

    王辰還特別提到,“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因為公共衛生是基于醫學原理采取的社會行動,絕不僅僅是醫學界的范疇,還囊括了醫學、法律等各個方面。所以,公共衛生這種社會行動需要由醫學界負責把握醫學上的趨向,由社會各界共同推動發展。

    新冠疫苗接種逐步推進讓人類看到了戰勝新冠肺炎的曙光。為什么要盡快打新冠疫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文宏結合新發急性傳染病歷史做了分析。據他介紹,1979年以后很少碰到像今天這種“過不去的坎”,2009年的H1N1過去了,2003年的SARS過去了,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也過去了。

    “現在為什么要跟大家說盡快接種疫苗?因為這次沒有疫苗的全面覆蓋,新冠肺炎疫情的‘坎’過不去。”張文宏說,“臨床醫生從第一次跟新冠肺炎病毒交手開始,就嘗試弄清楚它的病死率、發病率、傳播的速度、對病人的影響等?,F在最關鍵的一點是有大量的臨床數據研究支撐,必須要打新冠疫苗。”

    分享交流中,張文宏還提到了全球何時恢復正常人員往來的問題。他認為,全球何時恢復往來取決于疫苗接種速度。“很多國家的疫苗接種會因產能不足而延續好幾年時間,但這個速度太慢了,其間病毒變異會隨時發生,病毒變異后很有可能要重新接種疫苗。”

    同時,張文宏表示,新冠疫苗接種仍需提速,我國最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種。

    以大會為平臺,分享中國經驗

    “打疫苗非常重要,一定要打。”談到新冠疫苗的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說,“起初要求60歲以上人群不能打,我就說我們這些經常跟病人接觸的人群一定要打。打疫苗可以積累免疫功能,就能做更多的工作。”她說,自己接種疫苗后沒有任何副作用,抗體水平也比較高。

    李蘭娟還表示,我國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積累了非常寶貴的成功經驗,要通過這次大會,把中國經驗傳遞給全球其他國家,為世界人民健康作出貢獻,大家共同取得抗疫勝利。“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但還沒有達到建立免疫屏障的水平,還要繼續加大疫苗接種的力度,加強對外來輸入的控制。”她特別提到,新冠疫情防控的三大策略是及早發現、控制傳染源、及早隔離。山東包括青島在內都處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放松,空中、海上入境要加大檢驗力度,保證感染的人、物一旦進入都能被發現。

    新冠疫情的突然暴發使人們主動管理個人健康風險的意識越來越強,對完善的健康保障體系剛性需求也越來越高。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持續提升人類健康水平”分論壇上,李蘭娟表示,目前,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離行業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有差距沒有關系,它會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另辟蹊徑,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她還提到,我國醫療費用支出當中28%的個人自費比例還相對較高,因此我國衛生健康支出的籌資結構需要盡快調整,商業健康險的支付比例要盡快增加,以減輕政府和個人負擔。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青島之窗官方微信(qingdaochina_org)

    上一篇:300名公共文明引導員上崗
    下一篇:青島21個重點醫療機構項目加速推進

    市政府機構 新聞媒體網站 友情鏈接